數學接力賽

歷經400年,數學家終於證明,巿場小販堆疊水果的方式,是最節省空間的。 撰文/張海潮 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書名:刻卜勒的猜想 作者:史皮婁 ( George G. Szpiro ) 譯者:葉偉文 出版時間:2005年7月 出版公司:天下文化 史皮婁這本書,前半本是描述自刻卜勒問題提出後,歷來數學家嘗試提出證明的接力過程,後半本則聚焦在介紹黑爾斯(Thomas C. Hales)解決刻卜勒問題的經過。所謂刻卜勒問題,用黑爾斯的話來說,就是有沒有比水果攤堆橘子更省空間的堆法?黑爾斯在《美國數學學會通訊》2000 年4月號上寫了一篇介紹刻卜勒問題的文章,其中引用一位水果商的說法:「我四歲時,我老爹就教我這樣堆橘子。」至於為什麼這是最好的堆法,水果商的回答是:「你就把橘子直接疊在上面。」的確,正如把四個橘子擺在桌上,三個在下,一個在上;疊在上面的第四個剛好塞在下面三個形成的窩窩,看來應該是最省空間的堆法。其實對水果商來說,這樣的堆法應該是取其方便和穩妥。至於是不是最節省空間,未必是水果商想到的問題。 橘子只是比喻,真正的刻卜勒問題堆的是球,怎樣才是最密堆積?要談這個問題,先看個例子:如果有個邊長都是四的小紙箱,要擺進半徑是一的單位球,第一層先塞四個,第二層用相同方法再塞四個,便可塞進八個;但若把第五個塞在四個球形成的窩窩,那糟糕了,第六、七、八個就擺不進去了。怎麼回事?第五個球塞進窩窩,看來是省了一些空間,但它居中一站,卻浪費了更多空間,紙箱變成只能擺進五個球。水果商當然會說,那是因為紙箱剛好是這種尺寸,這和擺在攤子上的情形完全不同。 我們不妨看看如何在平面上擺棋子。如果採取「窩窩法」,把兩個棋子接在一起,第三個密接擺在前兩個的窩窩處,然後用相同辦法擺第四個,看來應該就是最省空間的擺法了。但看看象棋是怎麼擺在盒子裡的?象棋盒是4×4的大小,一層可擺16個棋子;但若堅持用「窩窩法」,就只能擺進14個棋子。因為使用窩窩法,盒內浪費的空間更多。現在我們了解,球堆在空間裡,空間永遠有很多空隙。在沒有邊界限制的情況下,「窩窩法」(也就是所謂的「堆橘子法」)浪費的空間應該是最少;但是就整個空間來論堆球,這議題又太大。我們總不能去問水果商:「如果以整個宇宙為水果攤,你會怎麼堆橘子?」 回到數學。數學處理的問題不外空間(幾何)和數量,在堆球問題中,若不先定出一堆球的密度,可能無法討論哪種堆法比較密集。談密度,總要先有一個範圍,然後看看在範圍內裝得下幾個單位球。(不過就紙箱裝球的經驗來看,不同的紙箱計算的密度會不一樣。)以窩窩法來說,由於堆球的方法很規則,所以可以比較容易定出密度:經過計算,得出近似值是74%(中譯本21、150以及320頁);換句話說,窩窩法只浪費了26%的空間。 而黑爾斯的工作,就是要證明其他任何一種堆法,浪費的空間至少也是26%;如果剛好浪費了26%,那一定是窩窩法堆球,亦即最密堆積。 黑爾斯在2000年發表的文章裡,介紹自己如何解決刻卜勒問題前,回顧了經過羅傑斯修正後的杜氏分割法。在平面上擺棋子時,最密的擺法相當於在一個正六邊形之中,塞進一個棋子,密度是棋子的面積除以正六邊形的面積,數值接近91%。杜氏想要證明,在(無限)平面上,其他任何一種的棋子分佈方式,密度都不會超過91%。 杜氏想了一個絕佳的處理辦法:針對任何一種在平面上棋子的分佈,設計了一種分割;平面雖然無限延伸,但每個分割都是有限的圖形。杜氏證明,在每個分割中,棋子所佔面積與該分割區域的面積相比,都不超過91%。 杜氏的做法,可以用更淺顯的話來解釋:要了解台灣人口的密度,我們可將台灣做某種區域的重劃;重劃之後,如果每一個區域的人口密度都少於每平方公里600人,那台灣的人口密度就一定少於每平方公里600人。不過重劃時,還是要經過相當的設計;比方說,台北市可能要和相當大的山區劃分成同一塊,才能把人口密度降下來。 杜氏分割不只是成功處理了(無限)平面上,棋子分佈的密度上限,同時也說明了這樣的分割論證,正是數學家做最密堆積證明時,應該要採取的一個程序。黑爾斯因此宣稱,他能像杜氏一樣,針對球在空間的任一種分佈,做出相應分割,然後計算在每一塊分割中,單位球所佔體積的百分比。他說,這樣得出的百分比上限是74%。但由於空間遠比平面複雜,因此黑爾斯的任務相當艱困。 史皮婁顯然支持黑爾斯的證明,雖然至今黑爾斯的證明還沒有完整的驗證,因為他採用了相當程度的電腦運算,可參見摩根(Frank Morgan)發表在《美國數學學會通訊》2005年1月號的文章。照黑爾斯在前述文章中的自白,他需要倚靠電腦來處理5000多種無法手算的情形。這樣的結局多少讓人沮喪,因為在杜氏處理平面的狀況,整個證明清晰簡潔,不超過1000字。黑爾斯所介紹的杜氏分割,並未出現在史皮婁的書中。相較於杜氏分割,史皮婁討論平面的情形稍嫌瑣碎,不容易讀懂(第4章)。 史皮婁這本書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介紹了一堆和這個問題有關的學者,洋洋灑灑不下20人。這似乎已變成科普寫作的一種典型:用大量的人物,來包裝原來要討論的主題。作者似乎認為,數學的部份難免枯燥,門道之餘,不如多點熱鬧。正如摩根在他文章中寫下的評論:「出現在這本書中的人物小傳滿有趣味,但是,我必須承認在閱讀書中某些精彩片段的時候,總是擔心又有某位人物的個人小傳出現,打斷了原先正在討論的(數學)議題」。 在史皮婁引入的人物之中,有一位是項武義先生。項武義因為宣稱證明相同問題,而遭到不少數學家質疑,在本書中的角色非常負面。史皮婁引述一些數學家所指陳,在項武義的證明中出現的瑕疵;但其中有一些簡單的錯誤看來不應該是項武義所為,只因有人指陳歷歷,史皮婁便照錄不誤。他在做了一番評論後,寫了一段話:「最後,項武義的證明終於宣告不治,安靜入土。」(209頁)但史皮婁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黑爾斯提出的證明法,由於極具複雜性,似乎也沒人能真正從學術的角度,為黑爾斯背書;就算有,這個證明事實上也和安靜入土沒有太大差別。因為他把一個問題無法手算的部份,歸結出5000多種情形,寫好程式交給電腦處理。可以這麼說,在交給電腦的同時,已經阻絕了一般數學家對這問題的了解。 最後,我想表達對中譯本的一些看法。大體上,譯文十分流暢,可讀性高,若有晦澀之處,多半也是因為原文難譯。不過,譯文難免有所疏漏,針對我看到的部份,於下一一列出(先指出的頁數為中譯本的頁數): 79頁,「對換」一般應譯為「置換」或「調換」。 87頁,沒有譯樹的顆數,原文58頁說有500顆。 106頁,多加了「它可不是最緊密的排列」;原文73頁。 161頁,錯譯「希爾伯特的難題中,也有6題有百萬美元的身價」;原文117頁。 177頁,錯譯「在任何單元的裝球問題裡」,應指單位球,即半徑為1的球;原文130頁。 229頁,0.8428應為0.9428;原文171頁。 249頁,「右方」應為「左方」;原文186頁。 252頁,「線性條件」應為「非線性條件」;原文189頁。 288頁,「只有幾個人」應為「只有非常少的人」,原文214頁。 355頁,「內切球」應為「外接球」,原文265頁。

Comments: Post a Comment



<< Home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